▲劉豐名教授?! ∈茉L者供圖
真正的學者,從來都是超越年齡的。劉豐名的學術人生,在年過半百后重啟;不是從書本研究書本,而是始終關注著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中國。
改革給了他新的學術生命,他也將自己的滿腔熱情獻給了如火如荼的改革……
夏日的珞珈山,郁郁蔥蔥,鳥語花香。
年近九旬的武漢大學離休教授劉豐名,和老伴陶才碧住在山麓一棟普通的教職工宿舍樓里,在這座曾有著“火爐”之稱的熱鬧城市享受著難得的靜謐與清涼。
自17歲那年夏天報考武漢大學法律系,劉豐名與武大、與法學的緣分已綿延72年。然而,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是改革開放,讓劉豐名又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yè)。
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伏跌宕,耄耋之年的劉豐名對此仍念茲在茲。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7月的一個午后,記者走進劉豐名教授的家,聆聽他的學術人生。
“改革開放扭轉(zhuǎn)了我的命運”
人生就像一條曲線,軌跡各有不同。
劉豐名1929年7月出生于重慶一個職員家庭,自幼生活條件優(yōu)渥,讀了當?shù)剌^好的小學、中學。
自抗戰(zhàn)時起,目睹當時中國的戰(zhàn)爭與腐敗亂象,劉豐名立下尋找救國濟世道路的志向。通過訂閱《新華日報》《群眾》等進步報刊,少年劉豐名得知馬克思、列寧在大學時期讀的都是法律,決心將來也要讀法律。
1946年,劉豐名考取武漢大學。在珞珈山下,他有幸受教于韓德培、燕樹棠等法學名家,打下了堅實的學術根基。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進步學生活動,于1949年初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聯(lián)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隨后幾年里,進團校學習、隨部隊南下廣西、任公安局副科長、光榮入黨、調(diào)回武漢任公安學院教員、抽調(diào)到北京參加教材編寫……進步青年劉豐名的人生軌跡看起來一帆風順。
然而,“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么味道?!泵\之吊詭,往往不期而遇。
1957年,因?qū)挝幻C反斗爭過火提出批評意見,28歲的公安學院武漢分院教員劉豐名在“反右運動”中被打入另冊,被迫與妻子及年幼的孩子分離,下放至湖北潛江周磯農(nóng)場改造,一待就是21年。
身處逆境,劉豐名從未放棄對真理的追尋,而是堅守著心中的律法。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的春風從北京吹向全國各地。撥亂反正全面展開,劉豐名終于迎來人生的另一個春天。
他被分配到華中師范學院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室,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江城武漢,一家人終于團圓了。
“粉碎‘四人幫’,舉國歡慶,也整個扭轉(zhuǎn)了我的命運?!眲⒇S名說,“回到武漢,回到學校,心情是很愉快的?!?/p>
從20多歲的小伙子變成了年近半百的中年。那時,他已經(jīng)49歲。歲月的侵蝕,人生的磨難,給他留下了怎樣的印記?
今天,劉豐名對過去的艱苦歲月不愿多談。正如他的學生所說,“老師總是愿意把正能量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更讓這位已年滿89周歲的老人津津樂道的是,改革開放怎樣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滿腔學術熱情獻給改革
劉豐名自幼愛讀書。
在華中師范學院的時間不算太長——6年,惜時如金的劉豐名心無旁騖地把頭埋進了書本里。他把“馬克思主義與國際法學”“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作為自己的研究志趣,如饑似渴地閱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室的藏書。
“資料非常豐富!”也許是太久沒有看過這么多的書了,談起書,他的眼睛里閃爍著最亮的光芒。
即便在農(nóng)場勞動期間,劉豐名也未放棄讀書。怕外語搞丟了,他就堅持閱讀公開發(fā)行的外文期刊《人民中國》;別人休息乘涼,他在屋里看書;他還擔任起農(nóng)場中學的教員,政治、語文、外語、數(shù)理化,門門都能教,人家都叫他“劉博士”。
讀書、思考、寫作,迎來命運轉(zhuǎn)折的劉豐名,抓緊一切時間把自己的專業(yè)重新建立起來。1982年8月,在恩師韓德培教授指導下,劉豐名編撰的《現(xiàn)代國際法綱要》一書問世,引起國內(nèi)外學人關注。
美國國際法學會出版的《美國國際法學報》刊文說,“這是中國內(nèi)地出版的第二本關于國際法的論著……提供了中國有關國際法的觀點與實踐的大量有用資料”。
劉豐名“重整河山”的樂觀與專注,得到師友一致認可。1984年,在韓德培、姚梅鎮(zhèn)、馬克昌教授等推薦下,劉豐名回到母校武漢大學,從此在珞珈山下安下了家。
法學是入世的學問。劉豐名的學術研究一步也沒離開對現(xiàn)實的關注。從國際法到國際經(jīng)濟法,再到國際投資法、中國外資法,他始終密切跟蹤著改革開放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20世紀80年代初,武漢大學著名教授、中國國際經(jīng)濟法學的奠基人之一姚梅鎮(zhèn)先生率先系統(tǒng)提出國際經(jīng)濟法是“一個新興的獨立的法學部門”的主張,一度在學界引起激烈爭論。
受姚梅鎮(zhèn)的啟迪和指導,劉豐名重返母校后轉(zhuǎn)向國際經(jīng)濟法的研究。他認為,國際經(jīng)濟法從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和法學研究領域,能夠更好地適應改革開放、適應建立和發(fā)展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的需要。
1991年,鄧小平視察上海時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核心。”受此啟發(fā),劉豐名又充滿勁頭地開始了國際金融法的研究,就像“發(fā)現(xiàn)了一片新天地”。
在1994年出版的專著《巴塞爾協(xié)議與國際金融法》中,劉豐名首次提出國際金融法從體系結(jié)構(gòu)上包括國際投資金融法、國際貿(mào)易金融法、國際貨幣金融法三個部分的論斷,為建立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法學科體系提供了全新思路。
1999年,70歲的劉豐名揮別講壇。離休后的他依然關心時事,筆耕不輟。2008年,他撰文評論發(fā)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2009年,年屆80高齡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真正的學者,從來都是超越年齡的。
劉豐名的學術人生,在年過半百后重啟;不是從書本研究書本,而是始終關注著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中國。
改革給了他新的學術生命,他也將自己的滿腔熱情獻給了如火如荼的改革……
“把版面留給年輕人”
劉豐名對學術研究一腔熱情,但在學生眼中,老師有時候卻有點不近人情。
一次,劉豐名指導的一位學生畢業(yè)答辯,有評審老師從外地大老遠飛過來參加,劉豐名只帶客人在食堂吃最簡單的餐飯。不僅如此,劉豐名先吃完了飯,便說:你們慢慢吃,我先回去了。讓學生暗暗捏了一把汗。
去年,劉豐名因病住院,有學生去看望他。簡單幾句寒暄過后,病床上的他便說:“你可以回去了?!睂W生哭笑不得,想多陪陪老師,只好回答:“我在這里又不礙您的事……”
不過,學生們懂得,“先生愛弟子不溢于言表,而是深藏于心,踐之于行”。
陳嵐是為數(shù)不多的從本科起就接受劉豐名指導的學生。多年前,她聯(lián)系密歇根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需提交推薦信。劉豐名幾次將信函以電郵方式發(fā)給對方聯(lián)系人,卻由于對方郵箱故障,均被退回。
“申請時限將至,先生和師母著急得不得了,最后他們是想方設法通過電話與大洋彼岸聯(lián)系上的?!标悕褂行┌没诘卣f,“因我做事不周密,讓先生為我擔心,我心愧疚之極啊……”
劉豐名從1991年開始帶博士研究生,“關門弟子”共有19人。現(xiàn)在,這些學生大都在法學研究和法律實務領域工作,有的在銀行、證券公司,不少成為行業(yè)的中堅。
回顧一生,劉豐名最感欣慰的,就是學生們“都有自己的天地,各顯身手”。
在不少學生的印象里,老師的指導是“不教而教”,點到即止,沒有多余的話。學生們明白,這是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從而促成學術上的百花齊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前不久,劉豐名的十多名博士生齊聚武漢,按照傳統(tǒng)習俗慶賀恩師90壽誕。大家精心準備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蛋糕——幾本厚厚的著作之上,矗立著象征法律的天平。
“先生70、80、90歲的時候,同學們都和老師團聚,回顧往日時光,聆聽老師教誨,從老師身上體會學術精神、學術人格。”
學生王江凌說,先生在研究時堅持“不迷信、不盲從”,而是從實踐和國情出發(fā);學生李仁真說,先生身上最突出的就是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求真務實的學術態(tài)度;學生邢勇說,先生從不利用自己的學術影響為學生謀取半點好處……
青梅竹馬的妻子陶才碧曾這樣描述一心治學的丈夫:“他喜歡清清靜靜閉門讀書,除了他視為子女的學生,不跟任何人交往?!眲⒇S名離休后也曾感懷:珞珈山“有城市的方便,無鬧市的喧囂,住在這里的確是有福了”。
如今,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家中靜養(yǎng),漸漸不再寫文章,而是“把版面留給年輕人”,每天唯一的運動就是到樓下取報。
80歲時,劉豐名曾寫下《八十初度》:
七十九年隨逝波,半生坎坷舛何多。
求真心路積鴻雪,化作春泥沃撒播。
學生共慶恩師90壽誕之際,劉豐名又賦詩一首《望九抒懷》贈予弟子——
居位不居為黨謀,敢因衰老不分憂。
深覺祖國愈強盛,樂見和平形主流。
發(fā)展創(chuàng)新成眾志,清除腐敗解民愁。
相期后輩超前輩,鮮艷紅旗飄萬秋。(楊依軍、俞儉)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