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新变
当时间的车轮悄然碾过365个日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绽放出震后新生的光彩。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全县5万余户24万余人受灾,117人罹难,23万余间房屋受损。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走进积石山县,看到的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重建画卷。新家园、新生活、新希望,从规划图纸上真实而具体地落到了受灾群众眼前。
整洁的小院、敞亮的客厅……冬日的暖阳照在马忠礼身上。他惬意地坐在客厅,烧了一壶热水,沏了一杯当地特色茶饮三泡台。
68岁的马忠礼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村民。一年前,地震摧毁了他的房子。“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一切不会这么快好起来。”说起这些,他眼泛泪光,“国家补助7.5万元,加上5万元的贴息贷款,家里再凑了些钱,震塌的房子用了不到8个月就建起来了。”
马忠礼的新家里,客厅和卧室均装有空气源热泵热风机,淋浴房、冲水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客厅里几盆绣球花一簇簇开得正艳。
“房子建起来了,日子就要好起来了。”儿媳马尕舍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尘不染,还给院中的两棵树修剪了枝丫,贴上了保温布条,等待春天发新芽。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第一书记马强介绍,大河村是地震受损最严重的村落之一,5200间房屋倒塌和损毁。全村有372户原址重建,361户维修加固,72户选择了平房和楼房等集中安置方式。
扫去阴霾的震区重获新生,“家”的崭新模样愈来愈清晰。12月的一场大雪,让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集中安置点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
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走进陈玉兰家中,记者看到,亮堂堂的客厅里摆放着电视机、电冰箱等家具,明媚的阳光透过锃亮的窗户洒落到客厅,为房间增添了几分温馨。73岁的陈玉兰穿着薄毛衣收拾房屋。
“我们11月就搬到了集中安置点。新房得勤打扫,看起来干净整洁,心里才觉得舒心。”陈玉兰说,楼房采用集中供暖,室内接近20摄氏度。
记者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集中安置点看到,一排排二层小院依次排开,家家户户装上了干净便捷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临夏州政府介绍,经过8个多月的轮班作业、昼夜施工,全州9.15万户群众的房屋得到维修加固,1.05万户群众原址重建住房并建成入住,14个集中安置点1.04万套住房全部达到入住条件。临夏州政协副主席、积石山县委书记马晓璐介绍,积石山县同步建成城南、城西、大河家3个热源厂,安装“煤改电”清洁能源取暖设备,路、水、电、暖、网实现“五通五稳”。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受灾群众的生活日渐安稳。
两个月前,石塬镇石塬村村民柴永忠一家搬进了原址重建的新房。49岁的柴永忠原本是村里养殖大户,地震把家中羊圈震塌了,重建新房又花掉了大半积蓄。
今年以来,针对积石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现状及地震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当地制定了一揽子促农增收政策,对牛羊等养殖产业和中药材等种植产业进行奖补,其中对受灾养殖圈舍维修改造,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加快扩群补栏,调动农户发展牛羊产业的积极性。
得知消息后,柴永忠在新居旁修建了面积95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得到3.3万元的奖补资金。“按照政策,后续再买牛羊也有奖补资金,一步一步来,明年开春后再买多些羊,日子就回到正轨上了。”柴永忠说。
满足受灾群众的安居之盼、乐业之需、舒适之愿,是当地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
走进关家川乡何家村集中安置点,70多座新建的钢架大棚分布在田野中,人们正在棚内忙碌,首批采摘的西葫芦、黄瓜、甜瓜等果蔬陆续上市。
“近期每天都有30多名附近的住户前来务工,大部分是受灾群众,每人每天能挣100元。等他们掌握种植技术后,就可以申请承包大棚。”大棚负责人张通彪介绍。
如今,行走在积石山的乡镇村落、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家忙着装扮新家、忙着筹划未来……
一年、四季、365天……各方暖流汇聚成河,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重建的奇迹。积石山正逐步摆脱地震的阴霾,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新华社兰州1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