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北京興建一批國慶工程。這些工程主要分布在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的北京城內,主要目的是充分發(fā)揮首都功能,改變北京舊城的面貌。
工程啟動時,距10周年國慶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當時北京市的建筑設計和施工能力來說,困難巨大。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志在必得。廣大設計者和建設者發(fā)揮了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全國建筑界精英采用非常規(guī)的“三邊”工作法(邊設計、邊備料、邊施工)。這種方法現(xiàn)在當然不能使用了,但在當時的特殊環(huán)境下,對加速推進工程進展還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周恩來提出“古今中外、皆為我用”的原則。在設計上,除了組織北京的34個設計單位之外,還邀請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專家,進京共同進行方案創(chuàng)作。建筑專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人們對各項工程先后提出了400個方案,其中僅人民大會堂就提出了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并結合工程對天安門廣場提出了多種規(guī)劃意見。
1959年9月14日,新中國當時最大的客運車站北京火車站建成。新華社圖片
在一年時間里,廣大建設者在無經驗可憑借、無先例可依循的條件下,經過科學的組織管理,憑著沖天干勁,創(chuàng)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跡。到1959年國慶節(jié)前,建筑工程最終落成。這十大建筑是: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屬同一建筑內,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已被拆除后重建)、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yè)展覽館和北京工人體育場。
1959年9月19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新華社圖片
除十大建筑外,還包括一系列市政建設項目:如天安門廣場改造、長安街改建、崇文門車站道路、機場到市中心道路、熱力煤氣工程,涵蓋了道路、廣場、綜合管道、橋梁、河湖、煤氣、熱力、電話等方面。
1959年9月24日,新中國最宏偉的建筑之一北京人民大會堂建成。新華社圖片
通過諸多項目的建設,首都面貌,尤其是天安門廣場和東、西長安街煥然一新。在天安門廣場的東西兩側,分別建起了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和歷史博物館等建筑物,不僅體現(xiàn)了新的“人民是主人”的規(guī)劃思想,而且建筑面積超過了舊的皇宮建筑群。天安門廣場的面積由11萬平方米擴大到40萬平方米。擴建后的天安門廣場,從規(guī)模上、建筑藝術上,都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和革新。原來廣場上有眾多縱橫交錯的電線網(wǎng),在擴建過程中預埋了各種地下管線,使擴建后的天安門廣場找不到一根高架線,顯得非常整齊美觀。圍繞廣場改造的一系列市政建設使廣場地區(qū)更加壯麗輝煌。北京的城市中心和重心,由歷史上的皇宮轉移到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成了首都的核心地帶。
國慶10周年落成的這批建筑,使北京作為首都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了加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建筑,在國家政治生活和對外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他工程也對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改革開放前的很長時期,十大建筑成了首都的重要象征,促進了首都功能的完善和發(fā)揮。十大建筑給年輕的共和國所留下的,遠不止建筑物本身。
總策劃:周紅軍
監(jiān)制:朱永磊 安傳香
策劃:翟子赫 王瑩
文案:王瑩
設計:樊珊珊
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簡史》
《文獻中的百年黨史》
《中國共產黨歷史通覽》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華網(wǎng)新聞中心出品
【點擊以下圖片進入更多往期回顧】